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学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活动  >>  查看详情

这个假期,我干了些啥(二)

来源:null  日期:2025-09-07 19:23:47  点击:  属于:学生活动

我是国际贸易学院24级2024级关务与外贸服务1班的赖碧如。这个暑假,我作为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学院实践队的一员,跟着“追光队”先后走进文昌市张云逸故居和海口三江镇茄苪村。这两段旅程像两颗串联起来的红色珠子,让我在触摸历史与扎根田野中,慢慢读懂了“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的含义,度过了一段充实而有意义的时光。

从纪念馆到村委会:红色基因的当代回响

7月6日站在张云逸故居的青石板路上,踏入这片红色土地,简朴的陈设与陈旧的物件瞬间将我们拉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故居里的每一件物品都在诉说着革命先辈的艰辛历程,也彰显出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与不屈的斗争精神。在张云逸纪念馆里,黄桥战役的指挥刀刀鞘磨出了铜色光泽,刀刃的缺口还留着拼杀的痕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电报纸泛黄发脆,‘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八个字的钢笔笔迹却力透纸背。大量文物、图片与史料系统展现了将军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奋斗轨迹,他忠诚爱国、无私奉献的精神给我们带来了深刻洗礼。站在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展品前,我不禁思考:红色精神并非遥不可及的历史符号,而是融入民族血脉的精神养分。作为国贸专业的学生,我们该如何将这份精神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

带着纪念馆里未散的感动,我们的脚步从红色历史走向了乡村振兴的现场。在茄苪村村委会,赵会达书记指着“党支部+合作社”的流程图时,这种感受变得更具体——墙上新旧对比的照片里,从泥泞土路到水泥巷道,从土坯房到小楼,村集体经济从不足3万元到89万元的跨越,成功转型为远近闻名的“莲雾村”,不正是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动延续吗?

纪念馆里将军“为人民谋幸福”的手稿,与茄苪村村委会墙上“村民年收入增长67%”的柱状图,隔着时空回答了同一个问题——红色精神如何落地生根。原来红色精神从不是停留在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像茄苪村的莲雾树一样,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扎下新的根。

从书本到田野:奋进力量的实践模样

在张云逸纪念馆看到“老骥伏枥,重返故里”八个字时,我还不太明白这份牵挂的重量,直到7月7日走进茄苪村3000亩莲雾基地。虽已过丰收季,村民们仍在忙着修剪枝条、改良土壤,我才懂得这种扎根土地的坚守。台风“摩羯”留下的倾斜果树还在用木棍支撑,成熟的莲雾稍一碰就会坠落,赵书记说保果率低是眼下最头疼的难题。那一刻突然懂了,先辈们冲锋陷阵的勇气,在今天的乡村里,就变成了村民们面对灾害仍不放弃的韧劲。同时我也意识到乡村产业发展既需要“抱团发展”的红色智慧,也需要专业技能的支撑,而我们国贸专业所学,或许能在农产品外销、品牌打造等方面提供帮助。

调研的最后,我们来到村委会图书馆,协助将3000余册书籍分类整理上架。这个看似简单的工作,却让我明白:助力乡村振兴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为村民打造整洁有序的阅读空间,也是“汲取奋进力量”的一种体现。

从感悟到行动:青春担当的落地路径

这个暑假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让我对“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有了更具体的理解。让我慢慢明白:国贸专业的课本知识,不该只停留在试卷上;红色教育里的感动,也不该停留在参观记录里。就像张云逸将军用一生践行“为人民谋幸福”,茄苪村的党员用“党支部+合作社”带领村民致富,我们青年学生能做的,或许就是把调研笔记变成助农方案,把专业知识变成莲雾外销的渠道——让红色血脉在专业实践中真正流动起来。

这个假期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青春的答案不在远方的口号里,而在脚下的土地上:像先辈那样坚定信念,像村民那样踏实做事,让每一份努力都扎根在需要的地方,用专业本事让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动延续,这就是我们这代人该有的担当。


初审:叶祖来

复审:赵爽

终审:梁其钰

友情链接
腾讯新闻 中国新闻网 搜狗 新浪 CMS系统 百度
  1. 网站首页
  2. 网站首页
  3. 意见箱